鄙人按说不懂房地产,但这两年听的多,琢磨出点道道,现予整理,与诸位共勉。
房地产火爆的原因
房地产的火爆更多的是历史必然。
1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泰斗说的好,他现在不常说话了,尤其不针对房地产说话,这可能与对中国的另一个市场的辩论有关(都知道另一个市场是什么市场)。他说,中国的消费到了汽车和房地产的层次了。最初是冰箱、彩电、洗衣机,下来是热水器、抽油烟机、VCD,再下来是音响、空调,微波炉。再攒够钱该轮到汽车和房子了吧!是先车后房,还是先房后车,就看个人的嗜好了。
2、置业观念强是中国人的传统,既改善居住条件又兼顾投资。中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,谁有了钱不是把房子盖好?还有比房子更重要更难办的事吗?山西的乔家大院、王家大院、渠家大院想必很多人去参观过,有了钱全砸在宅子上。谁能否认改革开放造就了一批富人,经济发展肯定有人得益,这批人少则自己改善住房,不排除改善完了再买房投资。温州人、山西人在投资房产上都形成了气候。
3、地方政府推波助澜。地方政府看到了一些人的投资需求,积极配合地产商“招商引资”。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业有“特殊兴趣”。房价上台阶说明该地发展上台阶,说明该地经济上台阶,才能从房地产发展中抽取到更多的财政收入,才能为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,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。毕竟“发展才是硬道理”呀!
4、投资渠道的狭窄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下的一种悲哀。投资风险不得不防,连股市都充满了欺诈,硬是产生信任危机了;放在银行里是贬值没商量,但比投股市好;前几年还有人投个保险,保险公司是收钱上门服务,理赔时客户跑断腿他还耍赖。这年头还敢信谁?前些年都迷信高科技,最后网络经济成泡沫,也破裂了。也难怪,高科技那东西看不见摸不着,虚无缥缈,一蒙一个准,不泡沫破裂才怪。想来想去还就买房子踏实一些,赚钱与否不论,就是再怎么跌,还可以自住吧,住不完我可以出租吧,除去物业费、水电费超过银行利息还是没问题的。
5、“外资”的影响。房地产的热点城市都有外资的身影,如上海、北京、杭州、青岛、苏州。这里的外资包含外国和外地。在上海,地铁里随时就有金发碧眼或黑皮肤,几乎所有的小区里都住有外国人,在小陆家嘴的高档社区里老外的比例很高。有时你遇到的确是黄皮肤的人,但说的话你听不懂,他们是日、韩国人。有时你遇到的是黄皮肤的人,他们说的话你也听的懂,尽管稍有异样,但身份证显示他们是港、台人士。下一次遇到人没准你又猜错了,因为这一次黄皮肤一口东北话,一口山西味也没准,或者一口陕西腔。究竟有多少外国人在上海?究竟有多少台湾人在苏州?统计口径莫衷一是,统计数据也是苍白的。一种说法是仅在上海的台胞有30万,不知准不准。但有一点是绝对准确的,那就是他们在上海都有房子住,而且住的不是“普通住房”,而且他们不是蜗牛,台湾的房子背不来,至于是买房还是租房住,不得而知。稍微想想就知道,凭他们的消费能力,租房的比例肯定很低。
6、当局多年培育呵护房地产市场的结果。98年是房市的谷底,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和优惠措施来刺激房地产消费,包括税收(营业税和契税)、信贷等措施。
7、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设施提升了房地产的品位与价值,房价上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价值发现。房价涨幅高的城市无一不是城市面貌改观大的城市。这就象买汽车,配置高的就贵,ABS加多少钱,双气囊加多少钱。北京是首都,本来就有众多设施远超其它地方,是政治、教育、文化中心,再加上奥运村等建设。上海的变化也大,要建金融中心,东方明珠、磁浮列车、F1赛车场、洋山深水港、崇明大桥、世博会,哪一项都是全国第一。杭州是“天堂”,千年历史积淀,万丈人文光芒,湖光山色,美仑美奂。就是拿上海与杭州相比,也是“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”,各有千秋。怎么着,你要拿华盛顿、堪培拉和杭州比呀?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准挠头“杭州宰重果,华盛顿拾拿利?”青岛的发展,想想“海尔”、“海信”等品牌,再到将近40千米长的海滨步行道体验一下,再不然开车在香港路、东海路上兜一圈就知道了,无与伦比呀!
宏观调控正当其时目标准确
1、千军万马搞房地产正常吗?有一个地产界的腕级人物说,现在阿猫阿狗都搞房地产了。在市场经济里这本无可厚非,资本的趋利性使然。但房地产和其它行业一样要有品牌,有专业性,搞无线电的去盖房子能盖好吗?
2、建设是百年大计,前人栽树后人乘凉。这几年造的房子是这样吗?我们的房地产能当此大任吗?只要垒巴垒巴就有人排队买,谁还费劲盖精品?宏观调控要实现房地产业优胜劣汰。
3、房地产的火爆引起煤电油运全面紧张,不能任其膨胀,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适度,任其漫延积聚,确有破裂的风险。
4、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准确。重点打击的对象是炒房行为和高档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