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册 找回密码 验证码
    查询预订信息
   
   
   
首页 资讯 留言
欢迎光临,您尚未登录。
在播歌曲:随风而逝

No flash player!

好象没有装flash播放器. 点击这里 去Macromedia下载.

回复
4
阅读人气
3034

房产发展不容置疑,也离不开宏观调控

鄙人按说不懂房地产,但这两年听的多,琢磨出点道道,现予整理,与诸位共勉。

房地产火爆的原因

房地产的火爆更多的是历史必然。

1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泰斗说的好,他现在不常说话了,尤其不针对房地产说话,这可能与对中国的另一个市场的辩论有关(都知道另一个市场是什么市场)。他说,中国的消费到了汽车和房地产的层次了。最初是冰箱、彩电、洗衣机,下来是热水器、抽油烟机、VCD,再下来是音响、空调,微波炉。再攒够钱该轮到汽车和房子了吧!是先车后房,还是先房后车,就看个人的嗜好了。 

2、置业观念强是中国人的传统,既改善居住条件又兼顾投资。中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,谁有了钱不是把房子盖好?还有比房子更重要更难办的事吗?山西的乔家大院、王家大院、渠家大院想必很多人去参观过,有了钱全砸在宅子上。谁能否认改革开放造就了一批富人,经济发展肯定有人得益,这批人少则自己改善住房,不排除改善完了再买房投资。温州人、山西人在投资房产上都形成了气候。

3、地方政府推波助澜。地方政府看到了一些人的投资需求,积极配合地产商“招商引资”。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业有“特殊兴趣”。房价上台阶说明该地发展上台阶,说明该地经济上台阶,才能从房地产发展中抽取到更多的财政收入,才能为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,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。毕竟“发展才是硬道理”呀!

4、投资渠道的狭窄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下的一种悲哀。投资风险不得不防,连股市都充满了欺诈,硬是产生信任危机了;放在银行里是贬值没商量,但比投股市好;前几年还有人投个保险,保险公司是收钱上门服务,理赔时客户跑断腿他还耍赖。这年头还敢信谁?前些年都迷信高科技,最后网络经济成泡沫,也破裂了。也难怪,高科技那东西看不见摸不着,虚无缥缈,一蒙一个准,不泡沫破裂才怪。想来想去还就买房子踏实一些,赚钱与否不论,就是再怎么跌,还可以自住吧,住不完我可以出租吧,除去物业费、水电费超过银行利息还是没问题的。

5、“外资”的影响。房地产的热点城市都有外资的身影,如上海、北京、杭州、青岛、苏州。这里的外资包含外国和外地。在上海,地铁里随时就有金发碧眼或黑皮肤,几乎所有的小区里都住有外国人,在小陆家嘴的高档社区里老外的比例很高。有时你遇到的确是黄皮肤的人,但说的话你听不懂,他们是日、韩国人。有时你遇到的是黄皮肤的人,他们说的话你也听的懂,尽管稍有异样,但身份证显示他们是港、台人士。下一次遇到人没准你又猜错了,因为这一次黄皮肤一口东北话,一口山西味也没准,或者一口陕西腔。究竟有多少外国人在上海?究竟有多少台湾人在苏州?统计口径莫衷一是,统计数据也是苍白的。一种说法是仅在上海的台胞有30万,不知准不准。但有一点是绝对准确的,那就是他们在上海都有房子住,而且住的不是“普通住房”,而且他们不是蜗牛,台湾的房子背不来,至于是买房还是租房住,不得而知。稍微想想就知道,凭他们的消费能力,租房的比例肯定很低。

6、当局多年培育呵护房地产市场的结果。98年是房市的谷底,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和优惠措施来刺激房地产消费,包括税收(营业税和契税)、信贷等措施。

7、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设施提升了房地产的品位与价值,房价上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价值发现。房价涨幅高的城市无一不是城市面貌改观大的城市。这就象买汽车,配置高的就贵,ABS加多少钱,双气囊加多少钱。北京是首都,本来就有众多设施远超其它地方,是政治、教育、文化中心,再加上奥运村等建设。上海的变化也大,要建金融中心,东方明珠、磁浮列车、F1赛车场、洋山深水港、崇明大桥、世博会,哪一项都是全国第一。杭州是“天堂”,千年历史积淀,万丈人文光芒,湖光山色,美仑美奂。就是拿上海与杭州相比,也是“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”,各有千秋。怎么着,你要拿华盛顿、堪培拉和杭州比呀?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准挠头“杭州宰重果,华盛顿拾拿利?”青岛的发展,想想“海尔”、“海信”等品牌,再到将近40千米长的海滨步行道体验一下,再不然开车在香港路、东海路上兜一圈就知道了,无与伦比呀!

宏观调控正当其时目标准确

1、千军万马搞房地产正常吗?有一个地产界的腕级人物说,现在阿猫阿狗都搞房地产了。在市场经济里这本无可厚非,资本的趋利性使然。但房地产和其它行业一样要有品牌,有专业性,搞无线电的去盖房子能盖好吗?

2、建设是百年大计,前人栽树后人乘凉。这几年造的房子是这样吗?我们的房地产能当此大任吗?只要垒巴垒巴就有人排队买,谁还费劲盖精品?宏观调控要实现房地产业优胜劣汰。

3、房地产的火爆引起煤电油运全面紧张,不能任其膨胀,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适度,任其漫延积聚,确有破裂的风险。

4、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准确。重点打击的对象是炒房行为和高档房。





0楼  by: greenhillinsight    发帖时间:2009-6-9 2:16:05  

第三说房价泡沫有50%是主观臆测。有人主张房价要下降50%,才能挤出房价泡沫。这种说法有偏颇之处,完全忽视了巨大的真实需求。打个比方,即使下降50%也降不到98年的房价水平,而在98年房价谷底时,也没有听到哪个人说房价便宜,还都是喊房价太高买不起。

第四说房价不存在泡沫只是一些开发商的一厢情愿。在经历了如火如荼的房价上涨后,有些开发商的对策不是开仓放粮,把房源多投放到市场上去平抑房价,而是捂盘,以期赚取更“暴”的利。这是他们的本性。房价再涨1000,他们还会嫌不够。

房地产的前景是不容置疑的

1、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。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,成为全球经济的密不可分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一员。资源配置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结果是,消费品价格逐步趋同。这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,矛盾的两方面要相互转化。中国的劳动力现在便宜,中国成了世界工厂,工厂越来越多,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高,劳动力会变得昂贵。汽车原来特贵,现在越来越便宜。香烟、啤酒、食品、蔬菜、水果,越来越贵了。家电、电脑原来贵,现在与国际价格基本接轨了,等等。按照这套理论,与国际市场相比较,现在中国还有什么以后要变昂贵?第一是房地产,第二是服务业。这两项是最不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,不象汽车、电器、食品、家俱等可以进口,也可以出口,可以贸易,房子不可移动,服务业更是自成体系。但是中国的房子便宜会吸国内外的客房来中国买房住,香港人到深圳买房子就是例子;另一方面中国的房价便宜,升值空间大,利润率高就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参加建设房子,香港长江实业、新鸿基、瑞安集团,新加坡凯德置地等在中国大举圈地,摩根斯坦利等基金手生不知如何下手就整栋购买上海北京的写字楼,这些信息我们听的还少吗?。买的多了,盖的多了,就会逐渐与国际房价拉平了。与国外房产价格相比,中国房子升值空间很大,但需要时间。有一位中国贸易领域的权威人士、重量级人士说过,他现在也很少说话,尤其不说关于房地产问题。他去年说中国的房地产还能稳定增长30年。我们不得不承认,他说的有道理。





1楼  by: greenhillinsight    发帖时间:2009-6-9 2:23:11  

2、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。起码在可预见的20年里是这样。中国经济不能停顿,停顿了社会稳定就不好保证,因为失业率上升。现在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过分依靠出口,内需不旺是97年以来比较困扰的事情。出口增长遇到的是来自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,中国不得不做出姿态,7月21日已经升2%,这是第一步。要保证中国经济增长,必须寄厚望于扩大内需。为什么中国存款利率这么低?因为内需不旺,加息怕打压经济。在内需方面唯一的一枝独秀就是房地产了,现在又不得不宏观调控它。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几次举棋不定,数度出招偏软,直至今年初的房价狂飙,才引出了高层的精确打击组合拳。高层在宏观调控方面的良苦用心可想而知。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,含在嘴里怕化了。出招软了起不到作用;出招硬了怕过了,怕打压了内需,怕伤了经济增长,更怕出现股市第二啊!可以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“幺儿子”。今年的宏观调控看似声色俱厉,实则“爱之深,责之切”。与一般的经营行业比较,房地产仍在“吃小灶”。营业税是2年以内转让才征收,2年以上转让分情况征收,属普通住房者免征。普通住房的契税仍享有减半,即按1.5%税率收取。可见国家对房地产,主要是“普通住房”是疼受有加。如果房价大幅下挫,谁最心焦?中央决策层最心焦。在我看来2005年房价不能出现负增长,前半年房价涨幅10.1%,如里下半年房价下跌,把10.1%啃下来点是可以的,但不能啃下一大块,更不能全啃下来。如果房价下跌过大,势必影响投资,将影响全国的经济增长幅度。中央决策层决不会坐视不管。

3、人多地少是国情,保护耕地是国策。国土面积大是不错,但大多是荒漠、草原、山地,适于人类居住的地带极少。城市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,但是城市的容是也是有限的。试问北京、上海还能接纳多少人口?北京人口1000万出头,流动人口几百万;上海常住人口1300多万,流动人口400-500万。在世界上都算超大规模的城市了,已经不堪重负了,空气污染、交通拥挤、办事效率低,城市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。要控制城市规模,可以行政命令吗?不可以的。除了市场的法则来控制城市规模外,还有更好的办法吗?没有了。中国于2002年实现内、外销房并轨,买房者没有内外之分了,中国人与外国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,是市场在调节,不靠国籍调节,也不靠行政调节。

2楼  by: greenhillinsight    发帖时间:2009-6-9 2:28:04  
 
 
0

 

手机版
 
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
关于我们 常见问题